加拿大公共政策智庫 SecondStreet.org 最新報告揭示,全國在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期間,至少23,746名病人於等候手術或診斷期間身亡,較前一年度再增約3%。
報吿指,自2018年以來累計「等候死亡名冊」人數已超過10萬人。報告指出,數字來自向40多個省及地區醫療機構提出的資訊自由(FOI)申請;惟多個司法管轄區僅提供部分資料,亞省與緬省部分地區更未有提交數據,實際全國死亡人數可能更高。
報告引述多宗真實個案突顯等候風險。緬省一名三孩之母在2024年7月獲告知需於三周內接受心臟手術,結果等候逾兩個月,終在感恩節當天離世;其死訊得以公開,僅因家屬選擇發聲。其他個案還包括安省兩名少年在等候治療期間去世,以及亞省一名患者於等候起搏器期間離世等。報告形容,許多死亡並非「自然結局」,而是制度性延誤的直接後果。
●省份分佈:安省、魁省、卑詩居前
從地域看,安省錄得等候名冊死亡人數最多,達10,634人,其中逾9,100宗在「仍未安排到手術前」便於等候診斷掃描期間身亡;魁省以6,290人位列第二;卑詩省第三,為4,620人。其後依次為新斯高沙省(727)、紐芬蘭與拉布拉多(542)、沙省(419)、愛德華王子島(178)及紐賓士域省(121);緬省僅呈報215人,惟屬不完整資料。
分析指出,多數死亡發生於等候可改善生活質素的程序,如關節置換、白內障手術及MRI檢查;但同時亦有相當比例涉及心臟及腫瘤治療等「救命」個案。單在安省,等候心臟相關程序期間死亡的病人已達355人,至少90宗被歸類為超出建議時限或等候逾90日。個別個案的等候期由不足一周至接近九年不等。報告警示,即使被標示為「非救命」的手術,長時間延誤亦可能引發致命風險,例如視力喪失導致跌倒、關節病人久坐引發血栓等併發症。
●「不是撥款不足」支出創新高卻績效不彰
報告否定「資金不足」是唯一原因,指2024至2025年度公共醫療開支達2,440億元,人均支出較1990年代中期升至近三倍(5,943元)。報告並引述Fraser Institute 的研究,指加拿大在人均醫師、病床及MRI設備上落後於不少同樣採用全民醫保的國家,等候時間更長,反映結構性供應短缺及效率問題。
報告提出多項政策建議:
●強制追蹤與公開等候名冊死亡,包括實際等候期、對照建議時限及病人最終結果;SecondStreet.org曾於2021年委託民調,結果顯示79%加拿大人支持政府完整披露等候數據。
●改行「按服務量撥款」,以完成的診療數量向醫院支付,而非單一年度總額預算,誘因指向多治多得、縮短輪候。
●擴大公私協作,以較低成本外判非急症程序,並給予病人公私混合選項。
●參考歐盟「跨境醫療指令」,容許病人到外省或境外接受治療,並按本省原應支付金額作上限報銷。
SecondStreet.org主席直言,若政府不正視數據透明度與制度設計,等候名冊將繼續成為無聲的死亡清單。
圖源:Pexel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