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勵治遭兩百人「圍毆」

聯邦保守黨黨領博勵治(Pierre Poilievre)在今年4月28日的國會大選中,於他的渥太華卡爾頓(Carleton)選區落敗,結束了他長達21年的國會議員生涯,但因為他是黨領,如果沒有國會議員席位,勢必無法在眾議院與黨團共同監督執政自由黨,因此亟須一席來幫襯,在這背景下,阿爾伯塔省巴特河—克勞福特選區(Battle River—Crowfoot)當選的保守黨籍的古達勉 (Damien C. Kurek)自願辭職,讓出他的選區,給博勵治補選。

由於阿省一直是保守黨的地盤,古達勉自2019年起即在該區擔任國會議員,擁有在地優勢,此番讓博勵治出來,「理論」上,博勵治幾乎能成功重返國會。

●殺出程咬金

但程咬金殺出來了,是一個叫「最長選票委員會」(Longest Ballot Committee)的選舉改革倡導者團體,截自上周,他們「推」出了108名候選人登記競選該席位。

最長選票委員會表示,其目標是在巴特河-克勞福特選區招募200名候選人。候選人登記截止日期為7月28日。

「最長選票委員會」不是第一次針對博勵治,4月的聯邦大選,他們就在博勵治的渥太華卡爾頓選區推出近百名候選人,去年9月在LaSalle-Emard-Verdun補選中,也玩過一次。

他們的策略是,參選人一多,讓選票長達一公尺,一方面讓計票工作延誤,另一方面也讓一些選民感到困惑,即便是保守黨的支持者,在選票上光是找他的名字就要耗去一些時間,從而拉低博勵治的得票率。

●要號召兩百候選人

雖然「最長選票委員會」的做法有可能讓博勵治落敗,但「正規」候選人也可能「受害」 ,未必佔到便宜,例如,博勵治的競爭對手之一克里奇利(Bonnie Critchley)是以獨立候選人身份參選,並將自己定位為保守黨黨領的替代選擇,她認為博勵治排擠了古達勉。她也呼籲最長選票委員會放棄這麼做。

她在其競選網站上發布的一封致委員會的公開信中表示,該選區的選民對此表示「強烈反對」,他們擔心她是一位「假冒」的候選人。

代表自由黨參選的Michael Harris則稱,這項抗議活動是「對民主進程的嘲弄」。

Harris在一份聲明中指出,「這些無意義的候選人不僅浪費選民的時間,還嚴重損害了那些正在努力為這個選區提供真正替代選擇的獨立候選人和第三方政黨候選人。」

●按法辦事,沒辦法

雖然「正規」候選人很不爽「最長選票委員會」的做法。博勵治就表示希望修改選舉規則,以防止更多最長選票的抗議活動,「我們必須採取行動,因為這是一個騙局。這是不公平,且不公正的,它必須停止。」

但坦白說,很難,因為本國選舉一切都依據《加拿大選舉法》(Canada Elections Act)進行,你只要交費,就能在選票上佔「一席之地」,而選舉的執行單位,例如加拿大選舉局(Elections Canada)也只是《加拿大選舉法》的執行機構,因此,在三級政府的選舉上,才能看到一些我們平常聽都沒聽過的候選人出來「打醬油」(當然,其中大部分人的目的不在當選)。

如果你覺得不公平、不公正,只能修法,要修法,責任就歸國會。

而修法的過程,可能也是一個很長的進程……

「最長選票委員會」的候選人「之一」考恩(Jayson Cowan)則強調,「這不是欺詐,也不是噱頭。這甚至不完全是抗議,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參加選舉投票)。」

考恩說漏嘴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

請回想剛剛我說的「其中大部分人的目的不在當選」,其他的,給你個眼神,自己體會。

來源:微信公號/博覽加拿大 圖源:CBC、古達勉個人網頁

administrator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