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26日,多倫多市長要進行補選,因為前市長莊德利 (John Tory) 今年初被媒體爆料他曾與辦公室的一名前女性僱員保持過一段持續數月的關係,他承認並道歉後,於2月10日宣布辭職,留下的空缺於本月進行補選。
多倫多是加拿大最大的城市,現有多達200萬名合乎投票資格,因此,這次補選深受矚目,到上個月(5月)15日已有102名候選人登記參選,人數創下新高,超越2014年選舉時65名候選人的紀錄,連一隻7歲的牧羊犬「莫莉」(Molly)也在主人的陪伴下到市政府登記,成為第102位候選人。(最終合資格的候選人可能沒那麼多。)
與政黨有關聯的候選人包括:前安省自由黨省議員康德瑩(Mitzie Hunter)、前聯邦新民主黨的國會議員鄒至蕙、前安省新民主黨省議員佩羅薩(Anthony Perruzza)、前聯邦自由黨國會議員Celina Caesar-Chavannes以及前多倫多警察總長桑德斯(Mark Saunders)。
■鄒至蕙聲勢旺
不過,目前聲勢最旺的是鄒至蕙,她是聯邦新民主黨前黨領林頓(Jack Layton)的遺孀,由於林頓生前深受愛戴,愛屋及烏的情況下,很多人「移情」鄒至蕙,轉而支持。
雖然上周四(6月9日)Mainstreet Research公布最新一項多倫多市長補選民調結果,鄒至蕙Olivia Chow 支持率下降三個百分點,但仍有29%受訪者會堅定選擇鄒至蕙,仍排第一。
由於提前投票已開始,看起來鄒至蕙勝出機率相當大,果真如此的話,她將與同樣來自香港的溫哥華市長沈觀健,成為「鎮守」加拿大東西兩大城市的華人子弟,讓華裔同感驕傲。
但我細看Mainstreet Research的最新民調,總覺得這民調的詢問方式有點問題。
它詢問選民如果鄒至蕙成為市長,他們對多倫多的未來有何看法,24%的人表示「非常有希望」;20%的人「有點希望」;25%的人表示「非常悲觀」;10%的人表示「有些悲觀」。
一開始就(針對特定候選人)表達意見的問法很容易誤導,特別是對華裔人數佔相當大比例的多倫多,我擔心這會引發布萊德利效應(Bradley effect)。
■什麽是布萊德利效應
洛杉磯市前市長、非裔的布萊德利(Thomas Bradley)於1982年競選加州州長時,民調結果顯示他大幅領先對手。 而投票結果公布後,民調結果被證明錯誤。他的共和黨(白人)對手最終贏得選舉。
在美國選民,特別是加州這樣的多元大州中,存在這麽一種情況:一些選民在接受民調時,會強調自己不是種族主義,畢竟這才是政治正確,但一到了具有私密性質的投票時,就不願投票給非裔。這一現象稱為「布萊德利效應」。
一些政治分析師認為,在對非裔候選人不利的情況下,「布萊德利效應」的作用相當於6個百分點。
這就是我對Mainstreet Research民調中,直問受訪者對某一候選人的「看法」(如果候選人成為市長,如何如何)的方式感到質疑之處。
另一個候選人桑德斯前兩天呼籲其他候選人支持他,合力阻擋鄒至蕙當選;雖然本屆多倫多市長補選中,華裔候選人除了鄒至蕙,還有個Gong Xiao Hua,但Gong Xiao Hua的聲勢的確弱很多,因此,我擔心桑德斯的呼籲是在針對鄒至蕙的華人身份……
但桑德斯自己是非裔,也算是少數族裔,我寧可相信他不是站在族裔立場做出的呼籲(阻止鄒至蕙當選)。
讓這次補選乾淨,不摻雜質,不管誰當選,只要為多倫多好,我們都支持。
來源:微信公號/博覽加拿大 圖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