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爾塔計劃夏天再肆虐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延燒兩年多了,一直變種變種變種,即使看似被奧密克戎(Omicron)趕走的德爾塔(Delta),但科學家研究發現,其實德爾塔病毒一直都在,並未離開,只是,它們一直在「研究」,如何再一次突破人類的免疫防線……

換言之,COVID-19病毒及其變種病毒本身,會「思考」。這是它恐怖的地方!

■德爾塔在思考如何回歸

據以色列時報(The Times of Israel)報道,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學(Ben-Gurion University)教授Ariel Kushmaro和Karin Yaniv說,雖然德爾塔變種消滅了之前的變種,但重點是,奧密克戎並沒有消滅德爾塔。

他們監測了當地的污水,並發現奧密克戎和德爾塔之間居然存在着一些令人不安的相互作用。

他們還建立了一個模型,模型顯現出最新的變種奧密克戎正以創紀錄的發病率在世界範圍內迅速傳播,但是它也在燃燒自己,而德爾塔仍然還在,似乎正在「思考」,等待如何突破人類的「免疫防線」。

Ariel Kushmaro承認,研究結果讓他的研究團隊相當驚訝,沒想到德爾塔的韌性這麼強,在奧密克戎稱霸之後,它並未被消滅,只是蟄伏下來,等待時機強勢回歸。

Ariel Kushmaro無奈地判斷,最遲在這個夏季或夏末秋初,德爾塔疫情可能重新出現,或者產生一種新的更具威脅性變種回歸。

■奧密克戎也在思考躲抗體

即使奧密克戎慢慢消失,但也許是原始的病毒消褪,它的亞變種BA.4和BA.5出現,繼續肆虐,過去一周,這兩個新亞變種病例在南非增加了兩倍,美國也出現了兩例,丹麥、蘇格蘭和英格蘭也出現了感染病例。

上個月,魁省報告了2例BA.4感染者,他們均有旅行史。加拿大衛生部也報告了首個BA.5病例,但是並未說明在哪個省。

科學家發現,這兩個新亞變種跟德爾塔變種一樣,也懂得「思考」,並可以很好地避開此前感染後產生的抗體,足以引發新一波大規模感染。

南非病毒學家德奧里維拉(Tulio de Oliveira)表示,「現在出現的COVID-19病毒並不是全新的變種,而是當前的變種開始改造自己的譜系。自從11月在南非首次發現Omicron以來,該變種已經產生了多個亞變種。」

BA.4和BA.5展示出了COVID-19病毒能夠隨着人類免疫力的提高而改變自己。研究發現,大約90%的南非人口具有一定的免疫力,大部分來自之前感染過。但隨着這種自然免疫力在大約三個月後開始減弱,再次感染的人數正在增加。

■奧密克戎比想像嚴重

一般認為,奧密克戎的傳播力雖強,但感染後的癥狀並不嚴重。但根據美國大型研究發現,奧密克戎本質上和先前其他版本的變異株一樣嚴重,推翻了過去研究認為奧密克戎傳染力更強、卻比較不嚴重的假設。

據路透社報道,4名科學家以13萬名COVID-19患者紀錄為本進行研究。他們表示:「我們發現,不同時期的住院和死亡風險幾乎相同。」他們指的是過去2年不同變異株在全球成為主流病株的時期。(言外之意,比起以往的變種,奧密克戎並沒有比較輕。)

這項研究己於5月2日(周一)發表於Research Square平台,目前正在「 Nature Portfolio 」接受同儕審查。

來自麻州綜合醫院、密涅瓦大學和哈佛醫學院的科學家表示,先前假設奧密克戎變種較不嚴重的研究是在南非、蘇格蘭、英格蘭和加拿大等地進行的,因為這項研究排除了在家快篩的病患,使得研究可能有諸多局限,例如有可能低估了近期一波波疫情中已接種疫苗的患者人數和感染總人數。

■嗜睡後遺症困擾感染者

奧密克戎的癥狀輕微,可能指的是感染時,發燒咳嗽等情況較輕,但如果講到後遺症,還是讓人不能大意。

據日本媒體報道,東京「平畑診所」的所長表示,在診所中遇許多COVID-19的患者,在康復後卻有嚴重的後遺症。

一名中二學生在今年二月感染奧密克戎,出現低燒、喉嚨痛等輕症,不過在他康復之後卻出現嚴重的嗜睡、倦怠後遺症。每天都要睡16至17個小時,更導致他沒辦法正常上學。

此外,一名40多歲的女性,也有一樣的癥狀,每天早上都難以起床,原本以為是血糖太低,但吃了甜食卻沒有效果,更因此無法正常上班。

除了日本案例以外,中國江蘇一名二次染疫的郝姓男子,第二次確診感染奧密克戎。染疫開始,就有嚴重疲倦與嗜睡的癥狀,很常在非正常睡眠時間想睡覺,有幾次甚至坐在沙發上,便累到不知不覺睡著了。

對後遺症問題,醫界目前沒有針對這種後遺症的確切療法,且多數人對於後遺症並不理解,可能會以為是患者出現「抑鬱」的情況,但實際上並不是。醫生警告,如果因為學校、公司壓力不得不回去工作,恐怕會導致嗜睡的情況更加嚴重,希望社會各界關注相關的COVID-19後遺症。

■出門戴口罩,進門勤洗手

鑒於目前很多地區政府採取近乎躺平的政策,但看着病毒不斷「思考」如何攻克人類免疫系統,給人類造成更大災害的情況,科學界仍寧願抱持着審慎保守態度。

例如,UBC大學傳染病專家Horacio Bach就告訴加拿大醫學協會:「取消公共衛生限制也會增加多種COVID-19病毒株共同循環和混合的風險。只要人們不戴口罩,產生新變種或混合變種的可能性都是有的。」

面對這樣狡猾的病毒,我們能做的,就是不要一味往「反正不嚴重」的方向去盲目樂觀還是像疫,最好謹遵疫情初期衛生單位的呼籲:出門戴口罩,進門勤洗手。

而抗擊病毒的事,就留給公衛專家和醫學科學界。

來源:微信公號/北美報告

administrator

Related Articles